在移动办公场景中,AI 工具正成为职场人士的 “秘密武器”。百度 AI 以其强大的多模态能力位居移动端排行榜第四,用户只需拍照上传文档,就能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并生成摘要。例如,在处理合同或报告时,百度 AI 的 “智能解析” 功能可快速识别条款和数据,节省大量手动整理时间。
对于学生和语言学习者,移动端 AI 工具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咕噜口语凭借多模态视频聊天功能,成为口语训练的首选。用户与 AI 外教对话时,系统会实时捕捉唇形变化,定位 “th 发音舌尖位置偏差 0.3 毫米” 等细节问题,并通过三维口腔模型指导修正。其 “15 秒微场景训练” 模式,让用户在等电梯或扫描快递单时就能完成碎片化学习。
AI 工具正在重塑娱乐和社交体验。Starla 和 Astra 等 “灵魂伴侣画像” 应用,通过 GPT 对话和 AI 生图功能,让用户输入出生信息即可生成 “正缘” 形象,引发社交平台热议。这类应用虽然预测准确性存疑,但其 “神秘仪式感” 和 “情绪价值” 吸引了大量用户,Starla 甚至登上美国 App Store 总榜第 7。
健康领域的 AI 工具正将传统养生与现代科技结合。咪咕快游的 AI 智能陪练通过自研动捕技术,仅用手机摄像头就能实时分析用户动作,提供八段锦、太极等课程的精准指导。系统会动态标注动作偏差,并在达标时触发繁花特效,增强锻炼的趣味性。其 “测、学、练、评” 闭环生态,还能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
日常生活中,内嵌式 AI 应用正让各类 APP 变得 “更聪明”。京东京言作为购物助手,能根据用户需求推荐商品,并提取上万条评论中的关键词,帮助用户快速决策。百度搜索的 “AI 智能回答” 则在首条位置直接呈现答案,同时提供图文搜、抠图等功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免费工具中,豆包、Kimi 等基础版功能已能满足日常需求。例如,豆包的语音对话和简单文档处理完全免费,Pro 版按 Token 计费适合高频用户。付费工具中,三星 Galaxy AI 的高级功能(如 AI 视频生成)需订阅 “Galaxy AI Pro”,年费 118 元起,但提供电影级特效制作。
不同操作系统的工具适配存在差异。iOS 用户可优先选择 Notion AI 和 GoodNotes 6,前者集成于 Notion 应用,支持 AI 辅助笔记和任务管理;后者通过 AI 增强手写识别和内容总结,成为学生和职场人士的首选。Android 平台则受益于更开放的生态,百度 AI、夸克 AI 等工具可深度整合系统功能,例如夸克 AI 的 “会议纪要即时英译” 直接适配华为鸿蒙系统。
2025 年,推理模型和智能体成为技术焦点。DeepSeek 的 R1 模型通过低成本训练实现高推理能力,在数学和研究辅助中表现突出。而智能体技术正从概念走向实用,例如扣子空间的 “自由模式” 可自主判断用户需求,完成从信息整理到任务执行的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