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资讯
香港娱乐网港姐竞选幕后花絮 综艺活动行业趋势分析
2025-06-13
2927次阅读
今年的港姐竞选玩得可太不一样了。TVB 把报名截止日期从 6 月 1 日推迟到 15 日,高层乐易玲亲自飞去温哥华和多伦多面试海外佳丽,听说本地参赛者的照片让历届港姐都忍不住 “哗哗” 惊叹。更绝的是,TVB 这次搞了个 AI 司仪,它综合了过去 50 年港姐冠军的片段生成,连提问环节都是根据佳丽的基因数据定制的,比如睡眠质量、音乐天赋这些都能成为问题的灵感来源。决赛时,佳丽们还得和 AI 司仪来一场一分钟的同题演讲,科技感直接拉满。
不过,这 AI 也不是十全十美。有网友吐槽 AI 生成的 “老年版佳丽” 建模不够自然,配音还是《我们这一家》里花师奶的配音演员雷碧娜,让人有点出戏。但不得不说,这种创新确实吸引了不少眼球,连海外平台都首次全網直播,覆盖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欧美等地区。
你以为港姐评选只看台上表现?那可太天真了。80 年代,电视台为了保神秘感,佳丽的日常集训、才艺准备都是高度机密,甚至连参选原因都不能外泄,记者为了挖料简直拼了老命。有位周刊总编派记者假扮化妆师助手,在后台偷偷拍佳丽化妆的照片,结果杂志几小时就卖断货了。第二年大会干脆把后台分成化妆区和换衣区,没工作证根本进不去,逼得记者后来直接派卧底参选,训练仪态、找服装赞助,就为了混进总决赛发回一手消息。
现在虽然没那么夸张了,但评选机制依然复杂。除了评委打分,还有 “港姐保母” 的操行评分。这些保母和佳丽朝夕相处,记录她们的言行举止、EQ 高低、是否合群,这份报告可是评判的关键。2025 年的季军古佩玲就被爆疑似靠家庭背景上位,网友扒出她父亲的商业版图,质疑评选公正性,这也让港姐的 “隐形判官” 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如今的港姐早就不是 “花瓶” 的代名词了。2024 年冠军倪乐琳带着胎记参赛,鼓励有疤痕的女生勇敢追梦,彻底打破了传统选美的 “完美” 神话。往届佳丽也各有精彩,冯盈盈从港姐转型幕后,主持营养学节目;刘颖镟走性感打女路线,被调侃 “洒盐花” 也不在意;郭柏妍从内向的半工读生变成社交达人,选美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港姐学历高得吓人,硕士、博士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在国际顶尖学府深造。她们不再局限于娱乐圈,当律师、企业家、网红的大有人在。比如朱千雪,港姐季军出身,后来转行当律师照样风生水起;麦明诗从剑桥毕业,在 TVB 和法律界之间无缝切换,活得那叫一个漂亮。
2025 年的综艺市场,综 N 代依然是各大平台的 “摇钱树”。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继续用传统文化吸粉,湖南卫视的《歌手 2025》搞直播真唱,《乘风 2025》直接办成户外音乐节,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 2025》和《我们的歌 2025》也在玩法上做文章。网络平台也不甘示弱,爱奇艺的《种地吧 3》、优酷的《这!就是街舞 7》、腾讯的《五十公里桃花坞 5》都是老 IP 的新尝试。
不过,综 N 代也面临着观众审美疲劳的问题。杨智帆在腾讯视频 “微综艺计划” 中提到,综 N 代要持续吸引观众,必须在制作技术、叙事方式和互动体验上大胆创新,否则很容易陷入套路化。比如《非诚勿扰》引入 AI “0 号女生”,《最强大脑》第 12 季搞 “全国赛 + 国际赛”,都是在寻求突破。
随着短视频和短剧的崛起,综艺开始向垂直领域深耕。央视推出《成语探华夏》《非遗好物》,用 VR+AR 技术解读传统文化;湖南卫视的《夺金 2025》关注大学生创业,《登陆可爱岛》挖掘公众人物的情感困境;爱奇艺的《当家的姐姐》聚焦离异单身女性,《亚洲新声》开启亚洲音乐巡回竞演。这些节目不再追求全民爆款,而是通过精准定位满足特定圈层的需求。
优酷的《大魔术家》《风驰赛车手》探索魔术、赛车等新兴领域,腾讯的《我在故宫演话剧》把话剧搬进故宫,《奇奇怪怪故事集》改编莫言作品,都是在尝试 “文化 + 科技”“文化 + 创意” 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认为,垂直综艺正在从 “万事皆可比” 的竞技性向 “万物皆 IP” 的内容开发转变,这种转变能让综艺更具深度和独特性。
科技对综艺的影响越来越深。VR 技术让观众能 “潜入” 舞台,比如《中国好声音》的 VR 直播,《奔跑吧》的 VR 游戏,观众可以和嘉宾互动,参与度直接翻倍。AI 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港姐的 AI 司仪、个性化问题生成只是冰山一角,优酷的 “综艺 AI 大脑” 能通过用户画像生成选题,《无限超越班》的前期策划效率因此提升了不少。
虚拟制作也在改变综艺的生产逻辑。湖南卫视的《你好,星期六》用 XR 虚拟舞台实现场景无缝切换,成本降低了,视觉效果却堪比科幻电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 young 之夏》用 Unreal 引擎搭建虚拟演播室,让虚拟偶像洛天依和真人主持同台,这种 “人机协同” 的模式正在成为新趋势。
香港综艺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一方面,TVB 与内地合作频繁,比如《声生不息・大湾区季》让内地和香港歌手同台唱响港乐 50 年,《羊城贺岁万家欢》作为粤港合作的 “南派春晚”,已经成为品牌 IP。另一方面,香港综艺也在积极输出模式,灿星制作的《中国新说唱》授权越南版,首播就登顶当地收视榜,这种 “文化逆输出” 让中国综艺模式费突破 50 万美元 / 集。
不过,香港综艺也面临着本土封闭性的挑战。ViuTV 虽然在年轻人中很火,但影响力主要局限在香港,而 TVB 的《开心大综艺》被批 “食老本”,缺乏创新。有学者指出,香港流行文化如果不能打破地域限制,吸引国际投资和人才,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港姐竞选本身就是综艺行业的一个缩影。从 80 年代的神秘黑箱到现在的科技狂欢,从单纯选美到多元发展,港姐一直在适应市场变化。2025 年的全球招募、AI 应用,都是 TVB 在综艺行业趋势下的主动求变。而港姐背后的故事,比如选手背景、评选机制、社会争议,又为综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话题素材。
反过来,综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也在推动港姐竞选的升级。AI 司仪、VR 直播、个性化互动,这些都是综艺行业趋势在港姐身上的具体体现。港姐不再只是一个选美节目,而是一个融合了科技、文化、娱乐的综合性 IP,它的成功与否,也反映了整个综艺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港姐还是其他综艺,都需要在传统与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找到平衡。只有紧跟技术潮流,深耕垂直领域,同时保持文化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港姐竞选,作为香港综艺的一张王牌,它的每一次蜕变,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该文章由dudu123.com嘟嘟 ai 导航整理,嘟嘟 AI 导航汇集全网优质网址资源和最新优质 AI 工具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