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ER手里的用户数据,细到能让你起鸡皮疙瘩。它会根据用户的搜索历史(比如最近查过“济州岛酒店”)、浏览轨迹(在美妆博客停留了10分钟)、甚至设备型号(用三星最新款手机的可能消费力更强)给用户打标签。比如一个25-35岁女性,常搜“母婴用品”+“职场穿搭”,算法会直接把她归为“新晋妈妈+白领”群体。你的广告如果刚好匹配这些标签,初始权重就比别人高。
NAVER的竞价不是简单比谁出价高,而是用一个复杂公式计算“有效竞价”:有效竞价 = 基础出价 × 用户匹配度 × 广告历史转化率。举个例子,A广告主出价100韩元,但用户匹配度只有30%;B出价80韩元,匹配度却有90%。算下来B的有效竞价(80×90%=72)反而高于A(100×30%=30),B的广告会优先展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新手出高价却跑不过老玩家的原因——匹配度比价格更重要!
这一点最容易被忽略,但影响极大。NAVER会给每条广告打分,维度包括标题与关键词的相关性(比如关键词是“儿童运动鞋”,标题写“宝宝跑步鞋”就比“运动鞋促销”分高)、落地页加载速度(韩国用户对卡顿零容忍,超过3秒加载直接扣分)、用户点击率(CTR)和跳出率。质量分低的广告,哪怕出价再高,也可能被压到后面几页,等于白投。
总有人觉得把关键词堆得越多越好,结果呢?“连衣裙”这个词,既可能是学生党想买5000韩元的平价款,也可能是贵妇在找50万韩元的设计师品牌。如果你的产品是中端价位,却投了泛关键词,只会被不精准的用户点击,拉低转化率。正确的做法是用“长尾关键词+否定关键词”组合,比如“2024夏季通勤连衣裙 中长款”,再排除“二手”“高仿”这类词,一下子就能筛掉80%的无效流量。
韩国和中国有1小时时差,更重要的是,韩国人的上网高峰很固定:早上7-9点(通勤时刷手机)、中午12-1点(午休)、晚上8-11点(下班后)。如果你卖的是餐饮优惠券,却在凌晨2点投放,就算算法给你匹配了用户,人家也不会半夜下单啊!根据产品特性卡准时间窗,能让ROI提升至少30%。
韩国的移动用户占比超过95%,但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投移动端。比如卖办公软件的,目标用户可能更多在PC端工作时搜索;而卖零食饮料的,移动端转化率明显更高。NAVER的RTB算法会记录用户常用设备,如果你强制所有设备投放,很可能在不合适的终端上浪费预算。见过一个做企业培训的客户,把70%预算投在移动端,结果咨询量少得可怜,调整到PC端后,线索量直接翻了两倍。
NAVER后台有个“受众分析”工具(在Campaign Manager的“数据洞察”板块),能看到点击你广告的用户都有哪些共同标签。比如你发现80%的转化用户都带有“周末自驾游”标签,那下次投放时就重点定向这个群体,同时在广告文案里加入“适合自驾游携带”这类词,让算法觉得你的广告更相关。有个卖户外背包的客户,用这个方法把点击率从2.1%提到了4.8%。
别用固定出价!NAVER的RTB支持“根据用户价值动态调价”,比如对“高意向用户”(比如之前点击过你的广告但没下单)出价提高20%,对“低意向用户”(首次接触)出价降低10%。算法会认为你更懂用户需求,给你的匹配优先级更高。记得配合“智能出价”功能(在出价设置里勾选“基于转化目标优化”),系统会自动根据历史数据调整,比人工盯盘高效多了。
质量分低怎么办?先检查落地页!NAVER对落地页的加载速度要求极严,建议用韩国本土的服务器(比如KT或SK Broadband的云服务),把页面加载时间压到2秒以内。另外,广告标题和落地页内容必须高度相关,见过一个卖护肤品的,广告写“敏感肌专用”,点进去却是通用款,质量分被打到3分(满分10分),怎么调价都跑不出去。改完落地页内容后,质量分涨到7分,曝光量直接翻倍。
A:大概率是质量分拖了后腿。去后台查“广告评分”,如果“相关性”或“用户体验”那一栏是红色,先优化这两项。之前有个客户出价是竞品的1.5倍,但因为落地页有弹窗广告(NAVER算法很讨厌这个),质量分极低,曝光量几乎为零。
A:NAVER的用户基数确实覆盖了韩国绝大多数网民(韩国总人口约5200万,网民占比超95%),但3000万是独立用户数,算法会去重。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广告足够精准,理论上能触达韩国60%以上的网民,但实际操作中,能触达10%-20%就已经是非常优秀的表现了。
A:传统CPC是按点击收费,但展示位置相对固定;而RTB是实时竞价每一次展示机会,更灵活,也更依赖算法匹配。简单说,CPC像“买固定座位的票”,RTB像“每场演出前抢最好的座位”,后者更适合追求精准转化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