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明古鲁省的海岸线上,中国电建打造的电站正演绎着 “化腐朽为神奇” 的故事。这座火电厂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仅为印尼国家标准的 40%,更通过十二道工序实现废水零排放,每天节约淡水近 40 吨。厂区内近千株果树由处理后的废水浇灌,曾经盐碱化严重的滩涂,如今已被 30 公里红树林构成的 “生态堡垒” 守护。这样的绿色实践并非孤例,在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项目,中国远景能源的智能风机已累计发电 13.79 亿千瓦时,足够 300 万居民使用。
在泰国春武里府,美的集团的 5G 全联接工厂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实时回传;在中越友谊关,智慧口岸通过无人驾驶运输车和智能检查系统,让通关效率提升数倍。这些场景的背后,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基建领域的深度协作。截至 2025 年,中国已与十余个东盟企业实现网络互联,在泰国推动 5G 覆盖 85% 人口,在印尼建设国家数据中心。
在埃及偏远乡村,中兴通讯的微管微缆技术让 1500 个村庄接入高速宽带,网速从 0.95Mbps 跃升至 33Mbps,村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手工艺品,通过线上医疗获得城市专家诊断。在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华为设备让海拔 5900 米的峰顶也能联网,登山者实时获取天气信息,当地旅游业收入因此增长 30%。这种 “授人以渔” 的合作模式,正在全球开花结果 —— 华为计划到 2025 年为泰国培养 10 万名数字人才,阿里巴巴为柬埔寨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培训,老挝邮电技术学院已输送数百名通信工程师。
当上海时的科技的 E20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以 70 分贝噪音掠过阿联酋沙漠时,全球低空经济的新篇章正在书写。这家中国企业与 Autocraft 签署的 10 亿美元订单,不仅创下中国 eVTOL 出海纪录,更将为中东打造新一代城市空中交通网络。在印尼巴淡岛,中国能建正在建设 240 兆瓦光伏电站与年产 3.75 万吨的绿色合成氨设施,这种零碳燃料将为航运业减排提供解决方案。
从中国 — 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成立,到中泰数字经济合作部级对话的召开,多层次合作机制正在为技术落地保驾护航。2025 年启动的 “电商惠全球” 活动,将在 19 个国家建设 65 个直采基地,推动非洲芒果干、中亚蜂蜜等特色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东盟、中亚国家正在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上海数据交易所参与制定的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将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 “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