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接触 OpenDream 的时候,很多人会被琳琅满目的模型搞懵 —— 到底该选哪个?其实关键在于先弄清楚平台的模型分类逻辑。OpenDream 把模型主要分成文本生成、图像创作、代码辅助、数据处理这几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有细分场景模型。比如文本生成里,有专门写营销文案的 “爆款文案模型”,也有适合写故事的 “叙事增强模型”。这时候你得先问自己:“我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如果是写电商产品详情页,直接选 “电商文案模型” 会比通用模型效率高很多。
文本类模型怎么选?
图像类模型避坑指南
代码模型怎么用才高效?
第一步,登录 OpenDream 后,在首页顶部导航栏找到 “模型广场”,这里会按分类列出所有模型。新手建议先点 “热门推荐”,看看大家常用的模型有哪些。比如最近 “短视频脚本模型” 就很火,很多做抖音的人都在用。
跟不少用过 OpenDream 的人交流过,发现大家常用这几个小技巧:
- 组合模型用法:比如写公众号文章,可以先用 “选题策划模型” 生成几个标题,再用 “内容扩展模型” 写,最后用 “爆款结尾模型” 收尾,效率比单用一个模型高很多。
- 提示词模板库:在个人中心里有个 “我的模板”,把常用的提示词存进去,比如 “产品卖点文案模板”“朋友圈营销模板”,下次直接调用,不用每次都重写。
- 模型更新通知:平台每周都会更新模型,有时候会推出针对特定节日的模型,比如 “双 11 促销模型”。记得打开消息提醒,别错过新功能。
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 “模型生成结果不符合预期”。这时候别急着换模型,先检查这三点:
- 提示词是否清晰:很多人输提示词太简略,比如只写 “生成一篇文案”,模型很难理解具体需求。改成 “生成一篇 300 字的春季女装促销文案,风格活泼,包含满减活动和新品推荐”,效果会好很多。
- 参数有没有调对:比如图像模型里的 “细节程度” 参数,数值越高画面越精细,但生成速度也越慢。如果对画质要求不高,可以调低一点,节省时间。
- 有没有用错模型:之前有个做数据分析的朋友,用文本模型处理 Excel 数据,难怪效果差。后来换成 “数据可视化模型”,直接生成图表和分析报告,效率飙升。
当你用熟了基础模型后,可以试试调参数来优化效果。以文本模型为例,“温度参数”(Temperature)影响生成内容的随机性:数值低(比如 0.2)生成的内容更精准,适合写官方文档;数值高(比如 0.8)会更有创意,适合写故事。还有 “最大 token 数”,决定了生成内容的长度,写短篇文案设 200-300 就够了,写长篇小说可以调到 2000。
用 OpenDream 这么久,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最好的模型,只有最适合场景的模型。比如做短视频,“脚本模型 + 配音模型 + 封面模型” 三件套一起用,出片效率比纯手动高十倍。另外,平台的 “模型评分” 和 “用户评论” 很有参考价值,选模型前先看看其他用户的反馈,能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