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APP 后有两种输入方式,懒人的话直接拍张冰箱照片,AI 能识别 95% 的常见食材,像「紫甘蓝」「牛油果」这种颜色特别的也能认出来。讲究点的就手动输入,注意要写清楚状态,比如「冻鸡胸肉」「新鲜香菇」「干木耳」,这会影响后续的处理建议。输完点「开始分析」,等 3 秒钟就能看到食材搭配指数,比如「鸡胸肉 + 西兰花 + 胡萝卜」这种经典组合会直接标「黄金搭配」,要是「榴莲 + 大蒜」这种奇怪组合,会跳出提示问你是不是想创新。
接下来会让你选三个场景:「吃饭人数」(1 - 10 人随便选,人多会自动推荐大菜硬菜)、「用餐时间」(赶时间选「20 分钟快炒」,周末可以选「精致慢炖」)、「口味偏好」(这里有个隐藏功能,往下滑能选「地域风味」,比如想吃川菜的麻、粤菜的鲜、日料的淡,选完后菜谱里的调料会自动替换成对应风格,比如选泰式就会加椰浆、鱼露,特地道)。
这时候会出来 3 - 5 个菜谱选项,每个都标好了「难度星级」「所需工具」(比如有没有烤箱、空气炸锅)。重点看「步骤分解」部分,现在升级后每个步骤都配了「新手提示」,比如切肉的时候提示「逆着纹理切更嫩」,煎鱼时提醒「锅热再下油不粘皮」。觉得某个步骤麻烦?长按可以「一键简化」,比如把「焯水三次」改成「焯水一次」,但会告诉你口感可能有啥变化,让你自己权衡。
别着急开始做,先看看「食材替换建议」,比如没有猪肉可以用鸡肉代替,没有料酒能用啤酒去腥,连「减糖减盐方案」都给你列好了。想让菜更有个性?点「创意调味」,能在原版基础上追加「川香麻辣」「奶油蒜香」「蜂蜜柠檬」等风味包,相当于给菜谱加滤镜,分分钟从家常菜变成餐厅同款。
以前对着冰箱发呆:「就这几样菜,能做啥?」现在 AI 能把 3 种食材变出 5 种吃法,比如一根黄瓜、两个鸡蛋、一碗剩饭,能做蛋炒饭、黄瓜鸡蛋饼、凉拌黄瓜(配鸡蛋丝),甚至还能教你做黄瓜鸡蛋汤,连主食、炒菜、汤都给你搭配好了,再也不用纠结「今天吃啥」。
传统菜谱常说「适量盐」「中小火」,新手根本摸不着头脑。AI 菜谱直接量化:「300 克肉放 5 克盐」「大火炒 1 分钟后转小火」,还会根据你的厨具类型调整,比如用电饭锅、电磁炉、燃气灶的不同加热时间,连「锅不够大怎么翻炒」这种细节都有提示,相当于带了个 24 小时在线的厨师教练。
用久了就会发现,它记得你不爱吃香菜、每次都会把葱花量减半,甚至知道你周中喜欢快手菜、周末愿意花时间做烘焙。比如你上周做了戚风蛋糕失败了,下次生成烘焙菜谱时会自动弹出「避免消泡小贴士」;你总在晚上 8 点用 APP,还会悄悄推荐「低卡减脂餐」,这种被懂的感觉,传统菜谱根本给不了。
A:放心,现在支持「形状识别」了,哪怕是切丝、切片、切块的食材,AI 也能通过纹理判断。比如切好的土豆丝和胡萝卜丝混在一起,它会分别标出来,还能算出各自的重量占比,不过记得尽量把食材摆得清楚点,别堆成一团就行。
A:有个「创意模式」特别好用,你先随便输入食材,选「自由创作」,AI 会先告诉你这些食材搭配有没有安全隐患(比如柿子和螃蟹这种相克的会直接拦住),然后给出「风味适配度」评分,70 分以上就可以试试,还会推荐「加分调料」,比如你想做「菠萝炒牛肉」,它会建议加一勺蚝油提鲜,比自己瞎琢磨靠谱多了。
A:专门有「长辈模式」,字超大、步骤超简单,点几下就能生成菜谱,还能语音播报。比如给爸妈用,教会他们拍食材、选人数、点生成这三步就行,连打字都不用。小孩用的话,「儿童餐专区」会自动推荐低盐、无刺、易咀嚼的菜谱,还有卡通步骤图,让娃爱上吃饭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