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说说为啥需要这东西。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领导让你算 “每个部门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百分比”,你知道得用除法,可就是想不起来具体怎么嵌套函数?或者看到同事写出一长串带 VLOOKUP、IF、SUMIF 的组合公式,自己对着教程看半天还是懵?
想用这工具得先注册账号,别担心,完全免费版就够用日常需求了。
打开官网(一般直接搜 “懒人 Excel AI 公式生成器” 就能找到,注意看带官方标识的链接),右上角点 “注册”,用手机号收个验证码就行,不用填一堆乱七八糟的信息。
登录之后会跳转到主界面,左边是历史记录,中间是输入框,右边是结果展示区,布局特别清爽,不用花时间研究怎么找功能按钮。
我拿个实际场景举例,比如你要算 “B 列中所有数值的平均值,排除掉 0 和空白单元格”。
第一步,在中间的输入框里直接敲这句话,不用刻意组织语言,就像跟同事描述需求一样自然。比如你写成 “帮我算一下 B 列的平均值,那些 0 和空着的格子不算进去” 也能识别。
第二步,点 “生成公式” 按钮,也就一秒钟的功夫,右边就会显示结果:AVERAGEIF (B:B,"<>0")。
第三步,别急着复制,看一眼下面的 “公式说明”,它会告诉你这个公式的含义和用法,确认没问题了再复制到 Excel 里。
对付简单需求谁都会,关键是遇到复杂情况该怎么描述。我总结了三个实用技巧,亲测有效。
第一个是拆分条件。比如你需要 “计算 2023 年每个月的销售额,并且只算华东地区的数据”,可以写成 “计算 2023 年 1 月到 12 月,地区列是华东的销售额总和,按月份分开”。它会生成带 MONTH 函数和 SUMIFS 的组合公式,还会提示你怎么按月份拆分。
第二个是用 “如果… 就…” 表达判断逻辑。比如 “如果 C 列的数值大于 1000,就显示‘达标’,否则显示‘未达标’”,这样输入后,它会直接给出 IF (C2>1000,"达标","未达标"),比你自己查 IF 函数的参数快多了。
第三个是指定输出格式。有时候你需要带单位或者特定格式的结果,比如 “计算 A 列除以 B 列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并且加上百分号”,它会生成 TEXT (A2/B2,"0.00%"),连格式都帮你调好,直接用就行。
别以为有了 AI 就万事大吉,有些坑我踩过,你们可得注意。
最常见的错误是描述太模糊。比如你说 “算一下每个人的总分”,它可能给你 SUM 函数,但如果你其实是要 “把 A 到 E 列的分数加起来,排除 F 列标记为‘缺考’的行”,这种情况就得说清楚,不然生成的公式肯定不对。
还有就是混淆 “行” 和 “列”。Excel 里行是横向的,列是纵向的,你要是说 “算第一行的总和”,它会用 SUM (1:1),但如果你其实想说 “A 列的第一个到第十个单元格”,就得明确说 “算 A1 到 A10 的总和”。
另外,特殊符号要注意。比如你要筛选包含 “苹果” 的单元格,输入的时候得说 “包含文本苹果”,别说 “带苹果的”,AI 有时候会误解成其他意思。如果生成的公式不对,别急着骂工具,先检查自己的描述是不是有歧义,稍微改改措辞再试一次,大概率就能成。
说几个我身边人用这工具的真实例子,你们能更有感觉。
财务小陈每个月要做报销汇总,需要 “统计每个部门在不同费用类别上的总支出,并且只算已经审批通过的单据”。以前她得手动写 SUMPRODUCT 函数,现在用自然语言输入,一分钟搞定,每月至少省 4 小时。
人事专员小张做考勤表,需要 “计算每个员工的实际出勤天数,扣除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并且迟到超过 30 分钟的那天算半天”。这需求够复杂吧?用工具生成的公式包含了 WORKDAY、IF、COUNT 等多个函数组合,一次到位。
市场部的老王更绝,他用这工具生成公式来分析客户数据,比如 “找出近半年内购买过产品 A,且最近 30 天没有任何消费的客户名单”,直接关联到 VLOOKUP 和日期函数,帮他精准定位到需要召回的客户。
这工具是好用,但咱也不能当甩手掌柜。生成公式后一定要自己验证一下,随便填几个数据试试,确保结果正确。毕竟 AI 有时候也会犯傻,尤其是遇到特别生僻的需求时。
另外,建议一边用一边学。看到生成的公式,多看看下面的说明,搞懂每个函数的作用,慢慢积累下来,你自己写公式的能力也会提升。工具是辅助,真本事还是得自己掌握。